时间:2023-1-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陈翔

《北京味儿》是近现代著名学者瞿宣颖先生谈北京掌故文章合集。瞿氏出身旧家大族,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曾久居北京,深谙朝章典故、京华旧事。其所述掌故多有所本,可读可信。所撰内容涉及旧京衣食住行、名胜古迹、年节习俗、社会状况、历史沿革等方方面面,颇富意趣。

北京掌故

北京这座城,既古也新。她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自辽会同元年(年)定“幽州”为陪都以来,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已超过一千年。她见证了王朝兴替,帝制终结,也经历着改革开放与高速发展。

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进步,就不可不追想过去。北京城的详细发展史,包罗万象:历史沿革、典章制度、文物考古、城池宫阙、市井风俗、风味饮食、旧巷胡同、旧京书业、地方文献……可以说,从封建故都到国际大都市,北京的变化渗透在方方面面。这其中包含的很多事件,史书中未及记载,或是已经遗失,需要通过民间考证进行补遗,瞿宣颖所作的“掌故”工作便是如此。

瞿宣颖是有“善化相国”之称的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幼时在京读书,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精诗词书画,尤擅文史掌故。他27岁进入北洋政府,曾先后任政事堂(国务院)印铸局局长、国史编纂处处长、河北省通志馆馆长。《北京味儿》书的整理者、作家侯磊在代后序中称瞿宣颖为“北平史官”恰如其分。

《北京味儿》瞿宣颖主编北京出版社

瞿宣颖居京时间共二十余年,对“老北京”有着直观的感受,加之长期的史学研究与严谨考证,各种掌故信手拈来,让《北京味儿》读起来既有趣又有益。他早期用文言文写作,后常文白夹杂,因而多生僻字与典故,带来些许阅读难度。但文章内容之丰富,又让人欲罢不能。展读每一个小篇章,都能有新发现与新惊喜,连缀起来便合观了京城变迁。

北京味儿

地方之风情,往往在于市井,市井中最有滋味的,当属特色吃食。小时候对北京吃食印象深的是糖葫芦,还有春节庙会的糕点小吃,再有就是烤鸭和冬储大白菜。读着《北京味儿》,又唤起了这些回忆。若论饮食,南北方差异自古有之,北京承蒙古风俗,喜欢奶制品,南方人则见之蹙眉,而糖葫芦则是南北通喜的食物,“竹签贯蒲陶、山药、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爽口”,时至今日,看到店里有卖糖葫芦,也总想买上一根,人们对糖葫芦之爱,也是延续至今了。至于冬储白菜,则是由于“北方霜早寒深,宜冬季无蔬菜可食”,白菜中“黄芽白”品种,“得霜愈重,则愈甘美”,到春天反而索然无味了,也不知当年家人储的是不是这种“黄芽白”。

而北京的独特之处,亦在于靠近“皇城”。无论是建置、风俗还是北京人的性格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

北京的建置规划,开始便是为皇城设计的,皇宫在中心,“前面是政府官署,后面和左右是街市,西面留风景区。当初只是两道城墙,明末加修外城,由于工程过于浩大,只完成了南面一道,其他三面始终不曾完成,于是现在整个北京城才呈现出“品”字形。

北京的地名也是和皇宫用度极为相关。带“仓”字的都是以前储粮的地方,往日南漕到京,积米之仓皆在东城一带,朝阳门有禄米仓,南新仓,旧太仓,东直门有海运仓,富新仓,兴平仓,百官封路,京旗兵饷皆取于是;带“库”字的是放物资的地方,大如“西什库”,是明朝皇家十座仓库所在地,小如“蜡库”,“缎库”,“磁器库”……都是储物之处;带“营”字的一般是屯兵的地方,比如“蓝旗营”、“火器营”……

而和百姓相关的,比如带“市”的往往是当时的市场,很多现在改了雅名,比如以前的“驴市”现在叫“礼士路”,以前的“猪市”现在叫“珠市口”,还有“米市”“灯市口”“煤市”等,都保留着旧时印记。

北京传承

北京的魅力,不仅在其奠都悠久、建筑宏伟、风光繁丽,更因为有深厚的精神传承与研究价值,北京老字号便是其中一个体现。“区区数间之店肆,常绵延数百年”,老字号的创业、得名、价格变动、营业盛衰,串联起来,则“成就中国近百年来社会经济史的第一等资料”。而北京人也讲究个老字号,认那份原汁原味,认手工中保留的一股“人情味儿”。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感觉“京味儿”淡了,四合院被都市高楼所取代,邻里从互相帮衬到陌不相识;延续了几百年的叫卖声听不到了,只能透过文字的记录努力想象。瞿宣颖写下文章的时候,中国才刚迈入新征程,他感叹世易时移,人们开始“习惯外来的影响,而其粘固不移者还是很多”,比如夏日里的“冰盏”声:卖冰食的商铺小贩,以冰盏为号,两个铜碟叠在手中互相播击,暗含节奏,告诉顾客他们来卖冰食了。这种声音,从明朝至今未曾改变。再比如磨刀剪所用的“惊闺叶”,几片铁叶在手中摇动,最初主顾是深闺妇女,声音小了怕他们听不见,所以叫“惊闺叶”,铜镜淘汰后,便专磨剪刀了。再有“卖破烂的敲小鼓,卖线的敲小锣;若所卖之物可以敲击的,如瓦罐,则敲击所卖之物为标识。没有专门标识的,便叫卖,这叫卖还有一种习惯,以一只手虚掩耳朵,据他们说,不如此则不能听见远处的叫买声”。

这些市井日常,如今已经不再是日常,而我们的日常,也需要今日之“史官”。如瞿宣颖所说,“中国的人情,往往详远而忽近,愈是现代史料,愈是无人保存”。北京所经过的市容改观,重器之迁移,古迹之修理,假使不赶快记载,以后就要为难了。我们提起北京,愿意看的是一座有历史意义的城市,而不是光看一座一座的建筑。而城市的历史,正是因有如瞿宣颖一样的史学家们,考证、记录,让北平那些“京味儿”得以保留。(责编:李峥嵘)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