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昨晚是圣诞节平安夜,中国的广大吃瓜群众都在忙着送苹果,“送苹果”这种过节方式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估计跟谐音有关,广大的中国人民真是很有创新意识,把西方的节日过成了我们自己的节日。在西方苹果是所谓的“禁果”,平安夜那啥说什么也不会送禁果的。有人说苹果是19世纪才引进中国的,是外来的水果,这是错误的,苹果是中国古之就有的水果,不过当时它不叫苹果,下面来说说中国苹果的历史。

西方禁果

汉代

据古籍记载汉代时中国就有栽培苹果。当时苹果叫“柰”,是一种绵苹果,口感绵软易烂,不像现代苹果那么清脆。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上林赋》就有描写都城长安附近的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其中有“楟柰厚朴”一句,这里的“柰”就是绵苹果最早的名字。除了这种绵苹果外还有海棠和花红。西汉末年,文学家杨雄《蜀都赋》中既有“杜樼栗柰”,又有“扶林檎”,这里的“林檎”则是花红最早的名字。西汉学者刘歆著有《西京杂记》,其中记载上林苑不仅种有“林檎十株”和“海棠四株”,还种有白、紫、绿三种颜色的柰,均为地方敬献。东汉以后,特别是西晋以后,有关柰、林檎和海棠的记载更多,说明这时候绵苹果、花红和海棠的栽培都已经比较普遍了。当时柰多种植在西部地区,可谓是西部佳果。西晋郭义恭《广志》上记载:“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张掖酒泉都在今甘肃地区。更好玩的是当时刚刚兴起的道教把紫柰”(红苹果)当成了神仙食用的仙果。《汉武洞冥记》记载了东方朔在远游北极之后采回一大堆奇木异草,其中的紫柰“大如斗,甜如蜜”。南朝道士、茅山派创始人陶弘景,在《真诰》说“夏禹诣钟山,啖紫柰,醉金酒”。在道教眼中,善于治水的大禹就这样成了一位一边吃红苹果一边喝黄酒的得道神仙。

道教与苹果

唐代

唐代时,随着佛教的传播,绵苹果多了一个新名字——频婆果。“频婆”是梵语的音译,在印度本来指的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华严经》,就说佛祖“唇口丹洁,如频婆果”。到了中唐,为了让广大佛教徒理解这个频婆果是什么果子,僧人慧琳在注解佛经用词发音和意义的《一切经音义》中说:“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没想到就此造成了误解,从此,苹果就有了张冠李戴的“频婆果”之名。后来,不给植物名称加个草字头就不舒服的好事者又给“频”字加上草字头,频婆果便成了“蘋婆果”(汉字简化后写成“苹婆果”)。“苹果”则是“苹婆果”之省。

频婆果

宋代

苹果属水果的品种进一步丰富,文献中出现了“秋子”这个新名字,本来的意思大概是“秋天成熟的果子”,后来也被人在“秋”字上再加木字旁,写成“楸子”。宋惠洪《过孜莫翁》诗:“幽径野花开旧菊,石牀楸子下高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林檎》:“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与此同时,“花红”这个名字也开始流行,最终取代了“林檎”。宋代又是海棠文化大盛的时候,海棠的品种不断增加,到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便有了“西府海棠”和“垂丝海棠”的名目,与不属于苹果属的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并称“海棠四品”。

林檎

元明清

元朝中后期,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傅乐淑《元宫词笺注》称平波果是“自外国输入”,不尽准确),并在北京地区栽培。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但经过改良,外观、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时人借用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来称呼它,曾异写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亦作苹婆,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在南方福建、云南等省亦有出现。频婆、苹婆、苹果等名,仍迭相使用。

海棠果

现代苹果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随之频繁。苹果属果树在此时被引入中国,其中以山东最早。公元年,由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引入烟台,开创了中国苹果栽培的新纪元。西方苹果因为个大皮薄,香甜清脆就逐渐代替中国的绵苹果。但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对中亚地区做了全面调查,认为苹果真正的祖先是新疆野苹果,这个结论很快就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接受了。所以,苹果是出口再进口转内销的。

约翰·倪维思

平安夜送苹果,也要好好了解下中国苹果的历史渊源,可不要再认为中国的苹果就是外国的舶来品了。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